红沿河1号机组的商运之路几多坎坷,几多风雨。在这6年中,红沿河是如何攻坚克难走到今天的?在安全和质量上栽过跟头的红沿河人又是如何走出阴影,在国际安全标杆中冲到集团最前列的?这6年中,红沿河收获了什么?……面对这些问题,本报专访了红沿河公司总经理杨晓峰。
“这支队伍6年走出了第一个循环”
记者(以下简称“记”):作为红沿河公司总经理,红沿河1号机组就如同您一手带大的孩子。在这个孩子“成人”之际,您的心情是怎样的?
杨晓峰(以下简称“杨”):不敢说红沿河1号机组是我一手带大的,三年半前我到红沿河时,土建已经完成,我仅仅见证了安装到商运的全过程。红沿河项目凝聚了许多人十几年的心血,诞生极其不易,离不开国务院的直接关心、辽宁省委省政府的积极推动以及大连市的全力支持,中广核、中电投的高层都做了大量工作。我只是接过接力棒,跑了后半程。
今年1月16日,红沿河1号机组首次临界,这让我终生难忘。我爱人是妇科医生,天天给人接产,而1号机组临界是我第一次切身感受“接产”的过程,就像迎接婴儿出生一样,那种感觉作为工程人的我以前从来没有体会过。尽管前面遇到种种艰难困苦,但路毕竟走出来了。
1号机组的建设过程虽然艰辛,但取得的成果非常之大。红沿河公司员工平均年龄28岁,电厂的900多人平均年龄还不到28岁。1号机组投产商运意味着这支年轻的队伍走向成熟,无论是工程建设人员,还是生产运行人员,在短短不到6年的时间内走出了第一个循环。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,这支上千人的队伍成熟了,总经理和总经理部的压力由上千人的队伍共同担了——不是我放下自己的担子和责任,是我对这支队伍有了信心。我为他们感到喜悦,对2、3、4号机组也充满信心,这就是我现在的心情。
“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核安全”
记:安全和质量是核电企业发展的生命线。在红沿河核电项目工程建设过程中,红沿河公司是如何确保安全和质量的?
杨:从美国三哩岛事故到前苏联切尔诺贝利事故,再到日本福岛核事故,都警醒我们:没有核安全就没有核电站。我们既然从事这个行业,热爱这个行业,就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核安全,包括质量安全和工业安全。
先说质量安全。今天的工程质量就是明天核安全的基础,如果工程质量得不到保证,那么安全无从谈起。因此,当质量、进度和投资发生矛盾时,一定要将质量放在首位。核电站运行寿命是60年,延寿后可能长达80年。工程建设的几年时间,直接关系到未来几代人能否用上安全可靠的核电,松懈不得。
再说工业安全。应该说,目前工业安全在我国工业转型期是比较普遍的问题,大批农民工未经工业化的熏陶,也没有受过系统的培训,就参与工程建设,带来大量的施工风险和伤亡。但是我们要牢记一个信念:方法永远比困难多。虽然有农民出身的工人,但不能有农民意识的干部,不能对施工现场的隐患和部分农民工的违规行为听之任之,要拿出办法。
红沿河在部分事件上栽了跟头之后,痛定思痛,上下达成共识。我们的指导思想不是防止事件发生,而是杜绝隐患,从而控制事件。目前,红沿河推行了一套针对农民工的管理体系,像梳子一样每天在现场来回梳理。比如我到3号常规岛厂房,负责人会告诉我,今天有96个工作点,每个点干什么,哪个是高风险,哪个点进行高空作业,哪个点要动火。高风险作业还有人在旁边监督,实现时间、空间全覆盖,无论主厂区还是“边、临、散”,无论清晨还是晚上,都要实施监控。我们还整理了这几年安全生产方面的照片,设立展室展出,农民工都要去学习。同时,我们组织各公司一把手每月到现场巡视,给一把手施加压力,促进问题尽早解决。
我们确保安全质量的具体措施还包括:第一,把大亚湾基地成熟的管理体制移植到红沿河。第二,充分发挥集团专家小分队的作用。用我在欢迎会上的话来说,“你们来了就是钢筋插进了混凝土。”他们不是以顾问的身份参与建设,而是被直接任命为副值长、副处长、副厂长。第三,运营事业部派出别动队,协助进行临界实验、并网实验,弥补红沿河公司队伍缺乏经验、在重大试验上能力不足的缺陷。红沿河后期涉核调试比较顺利,充分体现了集团强大的后盾力量,这是集团安全文化的具体体现。第四,设备维修分级。运营事业部把设备维修分成三级进行量化管理。第一级由电厂负责;第二级暂由运营事业部实施,条件成熟后由电厂实施;第三级由运营事业部进行集约化维修。
专家小分队、别动队、设备维修分级这些措施都是首次实施,这是集团的成功。去年红沿河国际安全标杆评估达到6级,今年我们的目标是力争达到7级。
做科普宣传要“找到公众心中最柔软的地方”
记:福岛核事故后,公众因素成为核电发展重要的制约要素。红沿河公司是如何看待公众沟通工作的?下一步红沿河公司将采取哪些举措?
杨:福岛核事故发生前,红沿河就极其重视核电科普知识的推广。最早这里计划引进俄罗斯的技术,后来迁址到了江苏田湾,当地舆论是影响项目迁址的原因之一。我们核电工作者都很清楚,只要严把安全质量关,核事故就不会发生,但仅仅我们自己清楚远远不够,必须一方面让政府放心,另一方面让广大群众安心。唯有如此,核电事业才能发展。
让政府放心,必须狠抓安全质量文化;让群众安心则靠加大科普宣传和信息公开力度。红沿河开了两个核电科普展馆,分别在大连现代博物馆和瓦房店市科普馆,让百姓了解核电知识。去年,大连现代博物馆接待5万人前来参观。红沿河还一马当先设立了“公众接待日”,虽然增加了不少行政投入,但我认为这和工程开支一样必要。此外,我们还邀请公务员、导游、社区居民、退休老人来基地参观,宣讲核电知识。
在与公众沟通时,光讲原理安全还不够,要讲核电站日常运行状态下的安全。例如公司员工一年体检一次,接触敏感设备和区域的员工一年体检两次,而核电站则是24小时在线监测,时时刻刻关注着安全。总之,我们做科普宣传要不断创新,找到公众心中最柔软、最关切的地方。
“红沿河可以许你一个美好的明天”
记:1号机组投产后,红沿河项目还有2、3、4号机组以及二期项目。请您畅想一下,10年后红沿河核电站将是什么样子?
杨:1号机组投产,让我对2、3、4号机组更有信心,这是基于对这支队伍的信心。同时,中国作为全球燃煤消耗量最大的国家,环境污染形势严峻,而清洁能源中核电是解决能源的主要途径,这让我对红沿河二期项目信心十足。我们要把这个地处北国、冬季严寒的核电厂址建设成集旅游、度假、参观、学习于一体的多功能基地,对中广核在东北其他地区发展核电发挥样板作用。
我最大的展望还是公司的员工。再过几年,这支年轻的队伍将到达人生中最好的年纪,我希望并且坚信,他们的前途大有所为。女怕嫁错郎,男怕入错行。选择职业好比买股票,而核电就是一只潜力股。当年我大学学核动力工程,如今从事核工程31年,除了对这份事业的热爱,更多的是对核电的根本认识。我认为,说小一点,东北还要继续发展核电;说大一点,中国核能发电比例应该达到20%甚至更多,这批年轻员工将是未来中国核电事业的栋梁。他们没有我这一代核电人当年切尔诺贝利事故发生后的窘迫状况,一些人毕业两年就评上电厂月度之星,成为公司骨干,超过我10年的收获,他们30岁做的是我40岁时做的事情。年轻员工也要对自己有清晰的判断,如果你觉得可以成为比尔•盖茨,那留在核电并不合适;但如果你愿意从事核电工作,那么红沿河可以许你一个美好的明天!